(圖為8月2日香港經濟日報報道)http://www.hket.com/eti/article/ebaf7b4d-1adf-4857-9623-92ace06ab475-518556
大家對HKVAM付出的熱誠和努力,一步步地獲得肯定。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hkvam.page
www.hkvam.com.hk
香港講創意工業,但有沒有平台讓這一代,成為藝術新力軍呢?有視藝老師們發起成立首本視藝雜誌 ——《香港視藝誌》(HKVAM),透過由教育學生成為藝壇小記者入手,播下熱愛藝術種子,讓這精神持續發展。
視藝誌由一班從事藝術教育人士創立,兩年前先發表網上版,及後得到北山堂基金會資助,至今已出版 8 期雜誌印刷版及建有網上平台,並在 9 月計劃推出入校的免費報紙。創立人兼主編郭玉美老師謂,開辦之初已構思記者培訓,讓中學生由採訪、參與教育講座,培養欣賞能力、訓練多元思維,及培訓責任感。她謂沒規定參加者要選修視藝科,只要有興趣便可以,但必須由校方推薦,並需參與達 1 年的培訓。
當代畫學審美
去屆主題是認識中國藝術,她謂學生參與了多場講座、與藝術家即席對談,分組寫作;過程中他們也認識過青銅工藝的鑄造法,及觀看即場示範的工筆畫渲染方法等。郭老師也向學生介紹了外國人認為最重要的 10 幅中國古畫,讓學生了解傳統中國畫的審美觀。她笑謂今天在紐約畫廊,若沒有內地畫家作品,已是不合時宜,故同學需要由認識當代至中國古畫,提高素養。「不只是修視藝科的同學才需要明白藝術,也可視作通識。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有很多象徵性,如艾未未的行為藝術,已可以細細品味。」她在堂上播放艾未未邀請景德鎮工匠,以手繪粒粒不同的葵花籽、鋪滿地上,給參與者躺在過億粒的葵花籽上。「其中一段短片是他把一個個珍貴的漢朝古董,一下子打爛,連續打爛幾個,學生在震撼同時,大家要一起討論,思考究竟藝術家點解要這樣,他們想表達啥?講座期間,我也請學生分組去想一條問題訪問艾未未,互相腦激盪。」
親訪藝術家
培訓也包括參觀文物館及深入訪問一位本地藝術家。郭老師謂,不少組別想訪問蛙王,但蛙王那時去了威尼斯,後來她安排了一位中國美術學院的書法系博士給他們訪問。「同學訪問前 1 小時,仍對書法這課題感陌生,我也緊張效果不佳。」結果大家到了書法藝術家的家,由與他的貓咪玩耍打開話匣子,開始對談中國文化,當學生認識書法是可以加入自己個性去表達,覺得非常有趣。「到最後人人捨不得離開,很想進深了解書法一二。」
豐富中學生活
中七的吳俊賢共參與兩屆培訓,撰寫 6 篇藝評,訪問了不同藝術家,他謂這兩年大大拓闊視野,尤其對中國藝術文化和本地藝術,其中訪問藝術家方蘇令他有很大啟發。「他退休後才再拿起畫筆,用版畫展現辛亥革命種種,繞了一圈再回來,找自己最熱愛的藝術路,教我佩服。我已計劃學化粧,但並不是要放棄藝術,而是更感到條條大路通羅馬。」俊賢說這年來,也到訪過藝術家的工作室,了解他們的日常生活作息,不少藝術家一起床便畫畫,好嚮往他們的日子。俊賢初中已熱愛視藝,參加視藝記者有機會擔任結業禮司儀、採訪城中視藝展覽,在網上視藝誌平台發表。「最後更把一年所學,在自己的中學舉行展覽,向校友導賞。我因為參加了記者培訓,故高中生活很豐富很難忘。」
新一屆視藝誌記者培訓計劃,將在今年 12 月展開,查詢可致電:3171 6446 或到 www.hkvam.com.hk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